一种情愫催生一个品牌、一个品牌带动一条产业链。
7月23日,记者走进贵州满味饮食文化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满味饮食”)400平方米的六盘水市特色美食文化展示厅,包装精美的水城羊肉粉、辣子鸡、贵州牛肉粉等预制菜在柔和的灯光下悄然唤醒了味蕾,而彝族漆器纹样则跃然包装之上——这既是舌尖上的诱惑,亦是一场浓缩的黔菜文化之旅。
预制菜因何与黔菜美食结缘?“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预制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,成为餐饮消费升级中不可忽视的增量。”满味饮食负责人潘淇表示,希望通过本土美食的产业化改造,将黔菜美食文化推广到更多的地方。
对“本土味”的执着,源于这位年轻企业家的乡土情愫。
毕业于农学专业的潘淇,走入社会后曾涉足农业、食品、电商等行业,深谙六盘水农特产品禀赋。凉都黑山羊、水城小黄姜、六枝牛场辣椒……对于家乡的这些“宝贝”,她如数家珍。然而,六盘水的山货虽然好,可外面知道的人并不多。
面对“养在深闺”的优质山货与快速的生活节奏,潘淇敏锐捕捉到市场空白,将个人情怀化为创业行动——2025年3月,一个面积5000平方米,集现代化生产、加工、配送于一体的方便食品、预制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落户六盘水市高新区红桥科技产业园。
“六盘水高新区不仅区位优势明显、交通运输便利、生态环境优美,营商环境也很好,平时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办下来的《食品经营许可证》,我们一天时间就拿到了手。”潘淇说,项目总投资3600万元,目前已完成了“三步走”发展规划的第一步,拥有4条生产线、4个系列产品,年预计生产预制食品1500万份,可实现税收350万元,直接带动就业50人,间接带动就业200人以上。
年底,公司将迈出发展的第二步,实现桶装、自热锅和灌装酱料食品生产上市。2026年,公司将配备AI智能生产管控系统,极大地丰富和完善现有展示厅,真正形成“工业+旅游”“美食+旅游”的新业态模式,从而完成“三步走”规划。
在潘淇看来,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在做优品质的同时,还要通过文化创新为品牌赋能。“今年6月,我们取得了贵州省老字号‘夜郎风’作品授权,第一批印制好的包装袋已经到位。如果快的话,新包装的预制食品本月底就可以上市。”潘淇拿起桌子上印有《彝族画漆瓶》等农民画的包装袋说,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黔菜美食,还可以体验农民画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。
离开展示厅,记者来到生产车间,生产主管熊权正在认真查看全自动水溶杀菌锅运行状况。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“黔五福”等知名企业工作,被潘淇的执着和真挚打动,毅然成为满味饮食的一员。他说:“我们公司是新兴的朝阳企业,机械化程度高、厂房布局规范,生产出的产品经过三轮质检,完全可以放心食用。”
预制菜一端连着消费升级,另一端则深深扎根乡土。满味饮食所需38种原材料,皆取自本省18个乡镇,其中不少蔬菜就是从六盘水市大河、都格、大用、南开等乡镇采购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初级农产品,借由企业标准化生产链条,转化为远销重庆、江苏、广州的特色商品。
一条惠及农户、激活乡村的产业链已然清晰可见。
当一盒盒黔菜美食预制菜走向全国餐桌时,隐藏在背后的,是大山深处农户增收的希望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稳健步伐。从个人情愫到黔菜品牌、从生产车间到田间地头,满味饮食以预制菜为“针”,串起了文化传承、乡村振兴、新型工业化的三条“金线”。
六盘水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邱源虎报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